文化差異對翻譯造成的困擾



在義大利很受歡迎的甜點之一是“caffè affogato(“溺斃咖啡”)。這種甜點簡單卻色香味俱全:在冰淇淋杯裡先放兩顆冰淇淋,通常是巧克力或堅果口味,再加熱濃縮咖啡。因咖啡的溫度很高,冰淇淋很快就溶化了,好像溺斃在咖啡裡一樣。因此,義大利人把這種甜點稱為“溺斃咖啡”。不過“溺斃咖啡”這四個詞,華人一般不懂甚麼意思,除非很了解義大利料理和文化。剛才的例子顯示“culture-centred”的詞彙都很難翻譯。比方說,水果名稱像柚子、蓮霧、榴櫣、釋迦等,因為在義大利根本沒有這些水果,就無法翻譯。如果勉強翻譯的話,還是不會引起甚麼直接的意思。舉個例子,“柚子”義大利文翻譯成“pompelmo cinese(“中國葡萄柚”),不過此翻譯在一般義大利人的腦袋裡還是不會引起任何形象。類似的例子就是“火鍋”、“紅豆餅”、“抓餅”、“仙草”、“檳榔”等,都很難翻譯,因為這些名詞跟文化息息相關。

更特殊的例子就是成語、慣用詞與諺語,因為都跟某個民族的歷史、習俗、傳統和常識有密切關係。舉個例子,義大利文的諺語相當多,大部份對外國人很容易理解,其他的也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但卻不太能明白背後的意涵。為了更清楚了解這一點,接下來我列出三個例子。
諺語
Meglio un giorno da leone che cento da pecora(“當獅子一天勝過當百天的羊”)。根據此義大利諺語,過很長但是無聊的生活不如過很短但是精采的生活。此諺語對一個華人可能會引起兩個疑問:
·         為何以獅子而不是老虎來代表精采的生活呢?同樣,為何以羊而不是狗或豬來代表穩定的生活呢?
·         很短卻精采的生活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屬於集體主義的社會的人,一般不認為成就感和刺激的生活為他們重要的價值觀,所以對他們而言,這個諺語並沒有道理。
成語
“塞翁失馬”。此中文成語直接翻譯成英文根本沒有甚麼意思:“Sai Weng loses his horse”。由於平常成語、慣用詞與諺語都體現出某個語言的文化背景與思想,它們的翻譯自然而然具有挑戰性。因此,專業的翻譯會尋找目的語裡表達同樣意思的諺語。比方說,此成語翻譯成義大利文是“Non tutti i mali vengono per nuocere”。雖然表面上沒有甚麼相似的地方,但此翻譯才表達“塞翁失馬”的真正意思。
慣用詞
Essere una buona forchetta”。此義大利慣用詞直接翻譯成中文變成“是個很好的叉子”。但是,對一個華人而言,這個翻譯沒有甚麼意思。在義大利此慣用詞用來於形容胃口很好、很懂美食的人。翻譯時應該尋找目的語表達同樣的意思的慣用詞才對。很可惜,因為語言是獨立且受到文化影響的系統,找到語言之間的相似處有時並不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