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貌之“過”與經驗貌之“過”

      本文將先探討“過”的主要特色和功能;根據「Alternative Analysis of Aspect in English」之理論探索“過”跟“了”的差別;依據「Telic Aktionsart Marker」之理論,進一步分析“過”與“了”的搭配。

研究動機
筆者身為外籍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貌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挺多困擾非中文母語者的問題。
例如說,「他來找了你兩次」與「他來找過你兩次」;以及「他到了北京」與「他到過北京」,是否有所不同,有的話何在?還有,既然“曾經”宜與“過”搭配而“已經”宜與“了”搭配,不過為甚麼可以說「他已經吃過早飯」?再者,既然“過”表示在不定的過去發生的某一件事,為甚麼可以說「今天下午老師找過你兩次」?最後的問題跟“過”與“了”的搭配有關。「飯吃了」、「吃過飯」與「飯吃過了」有甚麼不同?「飯吃過了」的了是了1還是了2

研究目標與大綱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整理有關“了”跟“過”的共通點和差別;進而分析它們的搭配在語意和句法上的功能;最後提供一些教學建議。
        本文以Jian Kang的《The Unmarked Perfective Guo”》這篇文章所提出的理論和例子為主,先做文獻探討,再參考語料庫進而將所探討結果跟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做對照,最後提出一些教學建議。

文獻探討
經驗貌之“過”與完成貌之“過”
        房玉清〈1992458-464〉把“過”分為兩個:「不能跟“曾經”共現的是“過1”,可跟“曾經”共現的是“過2”」。也可以說“過2”就是單純的經驗貌,“過1”則是完成貌。根據房玉清〈1992458-464〉,「“過2”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表示曾經發生某動作或存在某狀態,但現在動作已經不進行或狀態已經不存在」,“過1”則「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完結,有時後頭還可以加“了1”。

1
A.         樣子似乎忘了他曾經做過庄稼活。〈老舍〉
B.         當年,我也曾漂亮過,也像個人似的。〈老舍〉
C.         他從前愛過一個他決不應該愛的女人。〈曹禺〉
D.         那個一度那樣地活潑過、熱烈過、發狂過、痛苦過、幻想過、希望過、追求過、擁抱過、愛過、恨過、死過、浪費過大量的生命、青春和金錢的地方如今是完全安靜了。〈王蒙〉
E.          吃過了飯,老奏跟小福去場裡打谷子。〈趙樹理〉
F.          她洗過了臉,走進餐廳。〈蘇叔陽〉
G.         廣聚看過了信,把老楊同志讓到公所。〈趙樹理〉

1A1B1C1D裡的“過2”都是經驗貌,表示發生過的事〈做過庄稼活、愛過〉或存在過的狀態〈漂亮過〉;1E1F1G則都是1完成貌,表示動作已經完成了〈吃過了飯、洗過了臉、看過了信〉。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覺,裡頭有“過2”的句子沒有完整的意思而有背景的功能,具有“過1”的句子卻有完整的意思和前景的功能。
        此外,“過1”像“了1”一樣,不能跟“曾經”共現,只能跟“已經”共現。例如:

2
A.         他已經吃過早餐。
B.         他已經洗過臉。
C.         捷運局已經找過五個調查小組調查捷運的問題。

“過2”與“了1”之差別
根據房玉清〈1992458-464〉,「“過2”與“了1”雖然都表示完成態,但它們有差別:“了1”表示的動作和狀態在說話時還存在,而“過2”表示的動作和狀態在說話時已不存在」。也可以說,“了1”表示時間相關性而“過2”表示現況相關性。例如:

3
A.         他到了北京。〈“他”仍在北京〉
B.         他到過北京。〈“他”已不在北京〉
C.         他已經穿了長袍。〈“長袍”仍穿在身上〉
D.         他曾經穿過長袍。〈說話時已不穿“長袍”〉

根據房玉清〈1992458-464〉,「在否定式中,“沒〈有〉”不能跟“了1” “過1”共現,卻可以跟“過2”共現。這是因為“沒〈有〉”只否定動作和狀態在過去或現在已經發生或已經存在,不能否定動作和狀態在過去曾經發生過或曾經存在過,要否定還必須加“過2”。例如:

4
A.         他沒穿長袍。〈否定已經發生或存在〉
B.         他沒穿過長袍。〈否定曾經發生或存在〉

“過1”與“了1”之搭配
        根據以上的例子,“過2”與“了1”具有不同的功能因而互相排斥。例如:

5
A.         他忘了小時曾到過北京。
B.         *他忘了小時曾到過了北京。

可是“過1”與“了1”有時可以替換,也可以共現。例如:

6
A.         他吃了飯就去上班。
B.         他吃過飯就去上班。
C.         他吃過了飯就去上班。

以上的例子表示“過1”像“了1”一樣具有完成貌的功能。既然如此,“過1”與“了1”的差別何在?它們的搭配有甚麼理論解釋?為了解答該問題先藉由Jian Kang2002〉分析“過”與“了”這兩個字的語意,再根據Tobin1993〉的「Alternative Analysis of Aspect in English」分析“過”與“了”的差別,最後通過「The Telic Aktionsart Fuction of “Guo”」之理論解釋“過”與“了”之搭配。接下來本報告的筆著簡短地描述Jian Kang2002〉分析結果。

“過”與“了”的語意
根據房玉清〈1992〉,“了”的辭源是“了”liao〈完畢、結束〉,像如“了結”〈解決、結束事情〉、“了卻”〈了結〉、“了事”〈使事情得到平息或結束〉、“未了之事”〈未結束的事〉等等。因此,“了”的基本語意就是“結束”。
至於“過”,它的定義是「從一個地方或時間移到另一個地方或時間;經過某個空間或時間」,像如“過來”、“過去”、“過河”、“過橋”、“過年”、“過節”、“過日子”等等。

「過程」與「結果」
        根據Jian Kang2002〉,“了”與“過”的不同語意本質界定它們的時貌功能,就是說雖然兩個都表示完成的意思,“了”強調的是某件事的結束或結果,“過”則強調某件事的過程並非結果。再者,根據Tobin1993〉,表示結果的成分視為定指的成分,表示過程的成分則視為不定指的成分。因此,儘管“了”與“過”都表示完成的意思,它們的內在特色卻不同:“了”是個強調結果的定指成分,“過”則是個強調過程的不定指成分。

7
A.         他來找了你兩次。
B.         他來找過你兩次。

7A7B的英文翻譯一模一樣的,「He came to look for you twice」,但是根據Jian Kang2002〉,這兩個句子的焦點不同。7A表示某件事已經完成了,並且焦點位於動作的結束或結果。7B也表示完成的意思但是強調的是這件事在過去發生過,但並非結果。而且,7B的動作對現在的狀況不造成任何影響。

8
A.         我喝過茅臺酒。
B.         我喝過兩次茅臺酒。
C.         我喝過茅臺酒,一次喝了一小杯。

根據Jian Kang2002〉,8A只描述在過去發生過的一件事,但是未提供其他訊息,如主語喝了幾次、甚麼時候喝、一次喝幾杯等等。為了傳達此訊息說者需要加上頻率副詞〈8B〉或使用“了”〈8C〉,因為數量的概念跟完成的概念息息相關的。

The Telic Aktionsart Fuction of “Guo”
 首先需要定義何謂「Aktionsart」、何謂「telic」。「Aktionsart」來自德文,意思是「動作的類型」。時貌和Aktionsart是相對的概念。時貌是語法的概念,Aktionsart是詞彙的概念;時貌是主觀的,Aktionsart卻是客觀的。事實上,時貌反映出說者的角度,說者可以選擇把某件事表達為完成的、持續的或進行的。Aktionsart則指的是動詞的內在特色。為了瞭解這一點筆者對照鄧守信〈1976〉所定的動作動詞跟變化動詞。筆者認為動作動詞的內在特色是持續性因為可以無限地繼續下去,也可以說它們指的是個時段而非時點。鄧守信〈1976〉所定為變化動詞,像如“死”、“出現”和“消失”則指的是時點,因而缺乏持續的概念。因此後者和前者的內在特色不同。儘管如此,說者通過時貌標記可以把一個動作動詞所描述的行動表達為完成的、持續的或進行的,例如:

9
A.         儘管吃了這麼多年的苦頭,有時反過來想,也就是當年的遭遇刺激自己要更加上進 。 
B.         甲板上,有人在做日光浴,有人在吃點心,有人寫生,有人釣魚,有人跳水。
C.         鬣狗寶寶正吃著媽媽的奶 

至於「telic」的意思是「有目的性的」,如果某個動作或情況意味著某個結果就是有目的性的動作或情況,否則的話就是「atelic」,無目的性的。根據Jian Kang2002〉,這種無目的性、持續的動作和情況在不定的時間裡無限地繼續下去;“過”讓這些無目的性的動作變成有目的性的、獲得終點。
現在讓我們分析一下「吃過」、「寫過」、「看過」和「經驗過」:該動詞都有持續的概念、都是無目的性的。在此動詞裡,“過”的功能就是界定終點,好讓這些持續的、無目的性的動詞變成有目的性的。
獲得了這個概念之後,讓我們再分析1E1F1G此例句。

1E.吃過了飯,老奏跟小福去場裡打谷子。〈趙樹理〉
1F.她洗過了臉,走進餐廳。〈蘇叔陽〉
1G.廣聚看過了信,把老楊同志讓到公所。〈趙樹理〉

這些句子裡的“過”是「Telic Aktionsart Marker」,就是說它所演出的功能就是提供給這些持續的、無目的性的動作一個終點、讓它們變成有目的性的動作,並不具有完成時貌的功能。因而,既然根據Briton1988〉 「telicity is not perfectivity」,為了表示完成的意思加上“了”〈完成時貌〉是必要的。

“過2”的特色
根據Jian Kang2002〉,“過”的主要特色如下。

²  中斷性。
過去的情況跟現況無關,過去的情況不影響現況的結果。

10
A.         我的腿摔斷過。〈我的腿已經好了〉
B.         我的腿摔斷了。〈我的腿還沒好〉

就是因為它的中斷性,“過”不能跟“現在”、“最近”和“已經”共現。相反,因“了”表示影響持續至今的完成動作,而可以跟上述的副詞共現。

²  “過”缺乏前後排序的概念,“了”才有。

11
A.         出了這扇門,就是櫃台。
B.         *出過這扇門,就是櫃台。

²  非決定性。
因為“過”的非決定性,它可以跟不定時間的副詞共現,像如“從前”、“以前”、“過去”、“去年”等等。

12
A.         我以前吃過這種魚。
B.         他去年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C.         以前聽過一段話,在心裡放了好久,開始在想,是不是我們一開始的步驟就已經走錯了呢?
D.         過去幾年,我用過不同角度去談攝影,也給英國自行車報提供照片資料以作刊登。

有時“過”可以跟有定時間副詞搭配,例如:
13
A.         王述親也證實,昨晚的確找李詩益等監委,探求在今天 監院院會提案復議的可能性 。
B.         李總統確實在前兩天,特別找過李副總統,並當面向他表示過去五年多任內全力襄助的謝意。
C.         辦案人員指出,昨天已經找過四位業者,都是涉嫌賭博罪嫌,因此問完就已經飭回。

13A13B13C的“昨晚”、“前兩天”、“昨天”都是有定的時間副詞或狀語;“過”跟它們搭配時,就演出肯定訊息標記的功能。跟仔細的時間訊息,“過”不能共現,例如:

14 
A.         二月八號上午八點十一份,那個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
B.         *二月八號上午八點十一份,那個地區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²  經驗貌。
根據鄧守信、潘文娛〈1982〉,「“過”表示曾經有過某種經歷」,通常與“曾”或“曾經”共現,如:

15
A.         我們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若能再重新開始,那道鴻溝能填得回去嗎?
B.         他曾經做過的某些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
C.         因為我既不搶人也不傷人,警察們未曾找過我的麻煩 。 
D.         因為光靠學生會補助根本不夠,我們也曾找過外面的廠商贊助,但僅止於海報、傳單等經費。

結論與教學建議
        基於上述的文獻探討與對照分析,筆者的結論和教學建議如下:
既然“過”不僅止於演出經驗貌的功能,因此房玉清〈1992〉所建議的必須區別“過1”與“過2”的確是必要的,這樣可免造成學生的困擾。
“過1”像“了1”一樣是完成時貌,因此可以跟“已經”共現。雖然如此,“了”與“過”的內在特色卻不同:“了”是個強調結果的定指標記,“過”則是個強調過程的不定指標記。“了”與“過”共現時,像如「吃過了」、「寫過了」、「看過了」等等,“了”保持完成貌的身分,“過”反而演出「Telic Aktionsart Marker」的功能。
“過2”就是單純的經驗貌,換句話說「表示曾經有過某種經歷」。“過2”所修飾的動作對說者說話的時間和情況沒有任何影響,也沒有任何時間關聯。因此“過2”可以跟不定時間副詞共現,若“曾經”、“曾”、“過去”、“以前”、“去年”、“從前”、“當時”等等,但是不能跟“現在”、“最近”和“已經”共現。如果“過”跟有定時間副詞或狀語搭配,就演出肯定訊息標記的功能。

參考文獻
房玉清〈1992〉,《實用漢語語法》,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潘文娛〈1982〉,《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師大書苑發行。
Jian kang 2002〉,《The Unmarked Perfective “Guo”》,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October 2002
Tobin Yisha 1993〉,《Aspect in the English VerbProcess and Result in Language》,Longman Publishing
Briton Laurel J.1988〉,《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spectual systems: Aspectualizers and Post-verbal Particles》,Cambridge Univers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