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和你做個朋友嗎?」
「你的作業做完了沒?」
「跟你說喔,我昨天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耶……」
「我的事我可以自己作主,不用你操心。」
「我不喜歡像他那種做作的人。」
前言
「作」和「做」這兩個發音完全相同的近義詞,皆可用來表達從事於某種活動的意思,但其中仍有用法上的細微差別,且用以表示其他意義的時候,使用的方法及詞語配搭也都不盡相同。究竟是「作夢」還是「做夢」?「作朋友」還是「做朋友」?「作主」還是「做主」?「當作」還是「當做」?別說是外籍生們搞不清楚,就算是身為華語母語者,也經常分不出兩個「zuò」字的差異何在。除了一些固定的搭配如「做作」、「動作」、「做客」等詞語不會產生太大的混淆之外,面對「作」、「做」二字,台灣人通常僅憑藉模糊的語感來選字,造成別字混用的現象十分常見。近義詞用法詞典裡雖然有將這組詞列入,不過說明並不是那麼地明確,無法提供教學者清楚的指引。因此,本文首先從字源來就二字的字形與字義進行辨異,然後討論二字個別的構詞方法,再透過分析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的語料,並參照各近義詞書來整理歸納「作」、「做」慣用的搭配,最後嘗試提出華語教學上的解釋,以期對第二語言學習者能有所裨益。
一、 構詞方法
〈一〉作
就構詞方式而言,「作」是個不定位語素。
可位於前面,如:作案、作保、作弊、作成、作對、作古、作怪、作假、作價、作亂、作美、作難、作弄、作陪、作色、作廢、作風、作家、作品、作數、作態、作息、作罷、作爲、作文、作物、作業、作用、作戰、作者、作法、作主等。
也可放在後面,如:著作、創作、寫作、佳作、傑作、巨作、原作、工作、合作、運作、動作、稻作、耕作、操作、製作、仿作、振作、用作、著作、發作、炒作、造作、做作、處女作、代表作等。
〈二〉做
從構詞的角度來探討,「做」也是個不定位語素。
可位於前面,如:做法、做主、做工、做客、做夢、做媒、做東、做官、做飯、做派、做親、做事、做壽、做作、做學問、做生意、做賊心虛等。亦可放在後面,如:叫做、訂做、倣做、好吃懶做、假戲真做等。
由上述構詞情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以「做」為結尾的名詞比以「作」為結尾的名詞明顯地少了許多。而這點從現代漢語的詞頻統計當中也能看出:
(見表1-1.表1-2)
(表1-1)現代漢語個別詞的頻率 Word frequency: 做
No
|
Rank
|
Word
|
Frequency
|
Percent
|
Cumulation
|
80508
|
70282
|
做(Nv)
|
2
|
0.000
|
97.986
|
(表1-2)現代漢語個別詞的頻率 Word frequency: 作
No
|
Rank
|
Word
|
Frequency
|
Percent
|
Cumulation
|
8549
|
8435
|
作(Na)
|
53
|
0.001
|
83.589
|
66729
|
57995
|
作(Nv)
|
3
|
0.000
|
97.349
|
140559
|
93826
|
作(Na)[+p1]
|
1
|
0.000
|
99.489
|
條列出兩個「zuò」字的詞語後,不免會讓人覺得好像是「作」比較通用,其實這是由於跟「作」一起用的固定語詞較多的緣故。在字源探討的部分也提到:「作」字是古字,較文(書面色彩較重)、較遠;「做」字是後起字,較白(口語色彩鮮明)、較近。所以在一些四字格的成語中,較常見的固定配搭為「作」;而「做」並不如「作」有那麼多固定的語詞,通常是在作動詞短語的情況下使用。
二、 詞語搭配
從以上的分析得知,兩個「zuò」都可用於表示從事某種活動。但依照後面所接的詞語之不同,選用的字也會不一樣。比方說「做」會固定接在「做生意」、「做事」、「做頭髮」、「做節目」、「做翻譯」、「做買賣」的前面,但是「作」的話,能接的就是「作調查」、「作分析」、「作出努力」等組合。
有關「作」跟「做」的特殊搭配如下:
〈一〉 作的搭配
1. 表示發生、發作、興起、出現,用「作」。
如:槍聲大作、雷雨大作、一股作氣、作怪等。
2. 表示當作、作為,用「作」。如:過期作廢、拜他作老師。
3. 表示裝出某種樣子或製造出某種情況,用「作」。
如:弄虛作假、扭捏作態、裝模作樣。
4. 「作」在詞語中表示創造的作品,如:大作、近作、拙作、遺作
5. 表示寫作〈或與寫作有關〉,用「作」。如:作文、作詩、作曲、作畫。
但有時也可以用「做」。如:做文章。
〈二〉
做的搭配
1. 表示運用原始材料製造成為可供使用的物品,用「做」。
如:做家具、做衣服、做飯。
2. 表示結成某種關係時,用「做」。如:做朋友、做兄弟、做夫妻。
3. 表示當作什麼用途時,一般用「做」。如:做原料、拿他的信來做證明。
不過現在也可見到用「作」的情況。
4. 表示「充當」、「擔任職務」,用 「做」。然而近幾年也有用「作」的情形出現。
如:做老師的、做爸爸的、做父母、做個好學生、做謂語。
也可以寫成:作老師的、作爸爸的、作父母、作個好學生、作謂語。
〈三〉作、做通用的搭配
如:作主、作東、作法、製作≒做主、做東、做法、製做
首先將「作」和「做」適用的語義性質整理如下:
(表2)
從事活動
|
擔任
|
寫作
|
製造
|
結成關係
|
用做
|
發生
|
作為當作
|
假裝
|
作品
|
|
作
|
P
|
P
|
P
|
O
|
O
|
O
|
P
|
P
|
P
|
P
|
做
|
P
|
P
|
P
|
P
|
P
|
P
|
O
|
O
|
O
|
O
|
接下來分列出二字容易被混淆的搭配:
(表3)
~文章
|
~曲
|
~買賣
|
~翻譯
|
~朋友
|
~夢
|
~弊
|
~調查
|
~分析
|
|
作
|
P
|
P
|
O
|
O
|
O
|
△
|
P
|
P
|
P
|
做
|
P
|
O
|
P
|
P
|
P
|
P
|
O
|
O
|
O
|
上表打O的欄位都是在中央研究院的平衡語料庫裡確定搜尋不到資料的組合,但其中「~夢」,語料庫分別出現了作夢(35筆)和做夢(20筆)。這與《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認為作夢是錯誤的,做夢才是正確的情況有所出入。而《辭海》裡針對「做夢」的說明,提到所指的是人在睡眠時,大腦意識所釋放出的種種不真實形象,也用來比喻幻想、白日夢,引申有「癡心妄想」的意涵;「作夢」一詞則未在詞書裡出現。
一般對於兩個「zuò」的區別方法是:「作」可帶動詞賓語,也可帶抽象的、書面語色彩濃厚的名詞作賓語;「做」則常需要具體的、有材料的情況,傾向於帶口語色彩明顯的名詞或代詞作賓語。然而所謂的抽象與具象,其實不過也是「大致的分野」。這兩個字很多時候都已經混用了,有些只好死記。比方說夢很抽象,但只要你記得的話,你可以具體描述你的夢境,筆者們認為這樣或許稍可解釋為什麼應該要用「做夢」而不是「作夢」。
三、 「作」與「做」的英譯
「作」與「做」皆有若干意義,其中近似的情況很多。下表敘述二個「zuò」最常被使用的語義及其在華語文教材裡可能的英文翻譯:
(表4)
中文
|
英文
|
範例
|
從事活動
|
to
do、to make、
to
carry on
|
作調查→to carry on a survey
作分析→to make an analysis
做生意→to do business
|
擔任
|
to
be
|
做老師→to be a teacher
|
結成關係
|
to
be
|
做朋友→to be friend
|
作為
|
to
regard as
|
拜他作老師→regard him as a teacher
|
製造
|
to
make
|
做衣服→to make clothes
做法/作法→method of work;
way of doing or
making a thing
|
用做
|
to
take as、to use as
|
做原料→to take as raw material
|
創造
|
to
write、to compose
|
作文→to write a composition
作詩→to write poetry
作曲→to compose
|
四、 教學解釋
想要找出什麼是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必須先從學生常犯的錯誤為出發點來思考,外籍生們在寫「zuò」的時候,經常會有把「做飯、作業做完了、做翻譯、做夢、做朋友、做工、做衣服」等「做」寫成「作」的錯誤。而此種近義詞的混淆,是在初級或中級階段的學生比較不容易犯的,反而是高級生們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事實上,一般外籍生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首先會接觸到做事的「做」如「做飯」這樣相對簡單的詞語,到了中級才會學到工作的「作」如「作業、作文、作者」等,最後才會碰到諸如「做夢、作證、作弊」一類比較高階的詞彙。而隨著詞彙量的增加,學生將字混淆使用的比例也愈來愈高。那麼華語教師們應該利用什麼策略預防並且控制此現象呢?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
提供清楚簡單的概念以幫助學生區分兩個「zuò」字的用法。比方說,教師於授課時可強調「做」便是用於表示某種關係或製造的意思,如「做飯、做衣服、做朋友、做兄弟、做夫妻」等。
2.
針對例外的部分,如「作分析、作調查」的詞彙,因為沒有任何認知原則而只好要求學生盡量死背。教師於課堂中,遇到這樣在原則之外的組合時,必須引起學生的注意,反覆提醒以協助複習。
3.
此外,教師亦可先分析學生經常混淆的搭配,再設計一些改錯字的練習,來幫助強化學生們對於這些字的掌握。
4.
至於近義詞兩種字都可以使用的搭配,除非是學生先提出疑問,否則教師可以不用提出任何進一步的解釋,以免過度複雜的說明造成學生的困擾及誤用。讓學生自然地發現這種搭配並內化到其認知結構裡,是最好的選擇。
結語
套句張大春先生說的話:「這兩個先後出現差了一兩 千年的字,早就被相互誤用、混用成一個字了。我們只能在個別習見的詞彙裡看見大家常用的用法……。」畢竟語言就是約定俗成的,原本有所規範的字,時間久了最後也會積非成是。因此本文僅能針對目前的語言使用情形,試圖找出「作」、「做」二字某種程度上的區分規則,以協助華語學習者掌握此組近義詞大體的概念。
下面再次重述兩個「zuò」主要的區分原則:
「作」─較為抽象事物的製造或活動,或者書面語色彩較重的詞語,多半用「作」,例如:作罷、作廢、作對、作亂等。四字格成語也幾乎都用「作」,如:作惡多端、為虎作倀、胡作非為、作奸犯科、作繭自縛、作威作福……。
另外,筆者們有個小小的歸納,如果與「zuò」合起來會變成一個名詞詞語,通常用「作」,如:作品、作文、寫作、作家、工作等。
「做」─具體東西的製造,大部分會有可見的材料,也通常是每個人易於描述的事。例如:做飯、做手工藝、做桌子、做文章……。另外,一般對話中要表示「執行」的意思,也會比較常使用「做」。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問句:「做好了沒?」或是「做得怎麼樣了?」都是。
「作」與「做」是音完全同、用法部分相同、意思有點同又有點不同的近義詞」。每種語言總有這樣的易混淆詞,母語者可以約略從語感來進行判斷,但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近義詞必然是學習上的難點,因為它們看起來很像,但實際用起來又有些許差異,並不能完全互換。可是想學好一種語言,一定是要面對它們的。而針對如何解決這樣的學習窒礙,筆者們的建議是,華語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準備一本筆記本,把所遇到的近義詞組寫下來,遇到一組寫一組,有不明白的就查字典或問老師,再試著自己造句子請老師批改,物必要確定學生自己清楚近義詞的不同之處。如此慢慢累積,這些語言知識和用法就會內化為自身的語感,進而運用自如。
參考文獻
1.
《漢語常易錯字辨析》,胡志勇,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2.
《漢語近義詞典》,王還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3.
《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楊寄洲、賈永芬,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4.
《學漢語用例詞典》,劉川平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5.
《8000詞詞典》,劉鐮力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參考網站
1.
漢典
http://www.zdic.net/
2.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統計
3.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
4.
中央研究院中文詞彙描述系統
老~師~你講得好複雜喔~我聽不懂欸~
回覆刪除好啦!!!算你中文比我強..."吹了"我是有聽過,但我忘記意思...
就是事情失敗的意思!
刪除通常用在男女戀愛的交往上失敗。
例:A和B吹了!(A和B分手了!)
另外,工作或生意吹了!(工作或生意飛走了!)
以普通話用家而言,「做」和「作」的分別不大,其實互通也沒有太大關係。但以粵語用家而言,「做」和「作」讀音完全不同,很少混淆。
回覆刪除比方說,「作文」、「大做文章」,粵語用家是不會錯的,但普通話用家也許會不小心寫成「做文」、「大作文章」。個人認為錯誤無傷大雅。不過假如是用字非常嚴謹的人,也許可以學習其粵語讀音,那樣子就不會錯了。
夢,不也是抽象,打翻自己的說法。
回覆刪除感謝詳盡的解說,獲益甚多。有人或許認為混用無傷大雅,但如果學會正確使用,不是更好嗎?
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作」是古文正體,「做」則是俗字,是同義字,兩個字的用法只是約定俗成,並沒有語意上的差異,但如果是用在古文中的詞彙,則只能用「作」,而不該用「做」,因為古文並無「做」字,道理就是如此單純而已。
回覆刪除謝謝
刪除我本身是語感強的人,從前在學校的國文課不怎麼唸書就能考高分。我對「做、作」兩字向來的看法,就跟結語處說的差不多。這是我的直覺反應,沒看過什麼區分兩字的理論。因為其實只要一看古今以來的許多常用詞彙,比如做事、作文,就能看得出來「做」偏向「實際動手」的形容,「作」則偏「想像式」的形容。
回覆刪除但很多時候兩字可能區分較模糊,比如「作夢、做夢」,可以形容成「單純想像」或是「好像正在動手編織一個夢境」,所以大致通用。
但是在某些時候,明顯是偏向「具體動手」或「抽象思考」的形容,就必須作嚴格區分,比如「作曲」、「作詩」,基本上是一個純想像的過程,寫在紙上的曲譜或白紙黑字不過是可有可無的具體顯現(音樂、詩詞都可以只是用唱的。)
其實所謂「憑藉模糊語感來選字」是一種過於客氣、甚至包庇愚蠢的合理化說法。那些字永遠寫不好的人,如果年紀還小,就是屬於「還沒脫離牙牙學語」階段的呆傻小孩,那麼如果這些人已經成年了呢?說好聽點,他們就像小學永遠畢不了業、也永遠搞不清楚狀況的留級生。
比起「做、作」兩字,依我看,最嚴重的是現在的留級生們已經連「的、得」兩字都分不清楚了,那可是小學一年級就教過的東西!(而最近這種濫誤用的現象,不管在哪個華人圈都差不多。)
我認為分不清小學程度的用字遣詞的人,代表的就是他的思考缺乏身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洞察力跟專注度,這樣的人讓我很是懷疑,他們是否已經是個成「人」。有句話說「世上大多數人口都是NPC(Non-Player Characters,電腦遊戲裏的AI非真人操控角色)」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多數的人並不會真的好好的去思考、剖析一樣東西,再得出深思熟慮的結果,而只是機械人;在這個有著許多刺激來把人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短淺的時代,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