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警醒》雜誌的一篇文章。要成為快樂的人的確不難:只要實踐這篇文章所提出的建議就可以了!一起做實驗吧...這個禮拜一起努力把這篇文章中的一個建議運用出來,然後跟我分享結果,好嗎?
烹調美味的菜肴是有秘訣的,除了要有好的食譜,也要有個會烹調的人。從某方面説來,想擁有快樂也跟做菜類似。人快不快樂並不是取決於某個特定的因素,而是受到生活上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工作、娱樂、與親友共聚和屬靈的活動。但是,一些不大明顯的因素,比如人的心態、慾望和目標,也會影響人是否快樂。
指引人對金錢有正確的看法
耶穌曾説,“人不管怎樣富裕,他的生命也不在於他擁有的財物”。(路加福音12:15)特别在上帝眼中,你這一生是否有價值,並不是取決於你銀行存款的多少。 其實,追求財富時常令人增添憂慮,以致失去生活的樂趣,也使人無暇顧及一些更重要的事。(馬可福音10:25;提摩太前書6:10)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理查德·里安認為,人越想從物質獲得滿足,就越難得到滿足。聖經的執筆者所羅門這樣説:“貪愛錢財的人總不知足;羨慕財富的人總得不到所要的一切。”(傳道書5:10《現譯》)
聖經鼓勵人要勤懇工作,並且享受辛勞的成果。(傳道書3:12,13)這樣,我們就能活得更有尊嚴,而享有尊嚴是使人幸福快樂的一大因素。另外,我們也能够在生活上作點有益身心的娱樂,這也是令人愉快的事。不過,偶爾花點錢享受一下,跟以追求財富為人生目標是不同的。
娱樂要適可而止
所羅門王想驗證一下,到底追求享樂是不是使人幸福快樂的秘訣。於是他縱情作樂,享盡人生。請留意,這個富甲天下的君王並不光是適度地作點娱樂消遣而已,而是盡情享樂!他後來有甚麽感覺呢?他説,“這也是空虚”。(傳道書2:1)
空虚寂寞、缺乏意義——這是追求享樂的人常有的感覺。研究員曾進行調查,把追求享樂,跟做有意義的工作、參與宗教活動、和家人共聚作一比較。他們從接受調查的人得到的結論是:追求享樂的人所得到的幸福感最少。
慷慨待人,表達感謝之心
快樂的人不會單顧自己。他們通常為人慷慨,關心别人的利益。耶穌説,“施與比接受更快樂”。(使徒行傳20:35)除了在物質上慷慨解囊,我們也可以為别人獻出時間和精力,一般人,特别是我們的家人,可能更賞識精神上的付出。因此,夫婦要花時間彼此作伴,好使婚姻牢固幸福。父母要撥出充足的時間陪伴兒女,跟他們交談,表達愛意,給他們教導。家中各分子要是樂於施與,就會更加幸福快樂,這樣,家自然會是個安樂窩了。
另一方面,如果有人為你付出時間和精力,或在其他方面對你慷慨大方,你有沒有“顯出感謝之心”呢?(歌羅西書3:15)試想想,如果有人對你所做的事表達衷心的感謝,你一定也會很高興。對嗎?所以,要謹記這個聖經原則。這樣,你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也會更加快樂。
其實,我們向人表達感謝之心,就等於提醒自己,要更加珍惜現在所享有的美福。在美國里弗賽德的加州大學,研究員做了一個實驗,請參加實驗的人做個“感恩的記錄”,把每天值得感恩的事記錄下來。正如人所預料,六個星期之後,參加實驗的人都對生活感到更滿足。
我們從這個實驗學到甚麽呢?那就是,無論處境怎樣,你都要學會數算自己的福分。聖經也鼓勵你這樣做,説:“要常常歡喜,……凡事感謝。”(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作出努力,常常回想自己所享有的祝福。何不現在就開始做呢?
愛和希望——幸福快樂的要素
打從呱呱墜地到壽終正寢,人都需要愛。這樣説一點也不假。一旦沒有愛,人就會意志消沉,失去生活的動力。那麽,愛是甚麽呢?雖然現今的人對於甚麽是愛還是十分含糊,但聖經卻用美妙的筆觸來描述愛:“愛是長久忍耐、和藹仁慈的。愛不嫉妒,不吹嘘,不自大,不罔顧規矩,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輕易動怒,不計較别人所加的傷害,不因不義而歡喜,只因真理而高興。愛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4-8)愛“不求自己的利益”,總是以别人的快樂為先。真愛多麽無私!
快樂的人更健康
想要健康嗎?最好的良藥就是保持快樂的心情。《時代》雜誌的一份報告説:“快樂的心境,對未來充滿希望、樂觀和滿足之類的精神狀況,似乎能够減少患上一些疾病的風險,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肺病、糖尿病、高血壓、感冒和上呼吸道傳染病。人如果心境愉快,即使發病,病情也會減輕。”此外,在荷蘭有一個研究用了九年的時間,觀察年長的病人,結果發現,快樂、積極的思想能減少死亡的風險達百分之50,這個結果令人意外!雖然專家們仍然不知道,人的精神狀況對身體有甚麽影響。不過,研究顯示,積極樂觀的人,體內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都比較低。皮質醇能使身體的免疫力降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