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視界與文化視界


『語言是文化本身的基礎』

既然『語言是文化本身的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語言的研究和分析深入地了解某個民族的思維、精神和對世界的理解,我們甚至於能了解那個民族的歷史和社會上的變通以及發展。關於這一點,沃爾特司各脫的最著名小說Ivanhoe可以帶來很大的啟發。在Ivanhoe的第二章WambaGurth,兩個撒克遜僕人交談。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英語詞彙上的一個差別:英文的“豬”是swine但是英文的“豬肉”是pork;英文的“牛”是ox但是英文的“牛肉”是beef。為何詞彙上有這個差異呢?畢竟這些詞指的是同樣的動物。在第一世紀,來自北法的一個民族名叫諾曼人統治撒克遜人,英國的原住民。beefpork是來自諾曼人的方言的詞,oxswine則是撒克遜僕人的方言,就是他們負責養牲畜而不是諾曼人。因此,語言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社會階層和歷史背景。


『語言反映出母語者的環境和習慣』

為了支持這個假說我會提到兩個跟華人文化有關的例子。


華語裡的親屬名稱特別多。這就是因為對華人親戚關係和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的。每次需要處理事情,華人會問自己:『我有沒有某個管道能幫助我?』


華人去海邊的時候喜歡“玩水”,但是歐洲人在海邊的習慣根本不同。歐洲人在海邊不是游泳就是曬太陽,不然打排球。因此,既然歐洲人沒有“玩水”的習慣,他們的語言缺乏某個相對的詞。這種現象會造成一些翻譯的困難。同樣,義大利文收錄相當多有關黑手黨的辭彙,但是因為在其他國家的社會裡這個現象沒有同樣的勢力,因而他們的語言的詞彙系統缺乏精確的相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